2025年9月17日,“十五五”沪港金融合作与创新发展论坛在我校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市浦东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长三角科创产业金融服务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处与立信研究院(智库中心)共同主办。校党委副书记尹晨、上海市浦东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宇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商学院、欧洲清算银行集团、东吴国际(香港)证券、莘庄工业区经济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上海金融数据港开发有限公司等11家高校和企业行业嘉宾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由科研处处长万金城、立信研究院(智库中心)院长陈志成共同主持。
尹晨指出,论坛重点探讨“十五五”期间,上海和香港两地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双中心”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领域和突破口,以及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的浦东,如何强化金融核心功能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作为扎根浦东办学的高校,立信始终秉持与浦东新区同呼吸、共发展的理念,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积极为浦东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面向十“五五”,学校将以“重服务、强贡献”为导向,以需求牵引、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路径,深化与包括浦东发改委在内的政府部门的交流合作,加强与头部企业的合作,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有组织开展重大项目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服务金融强国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刘宇强调,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浦东新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金融格局深刻调整,沪港两大国际金融中心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十五五”时期两者的协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按照区委、区政府部署,浦东新区发改委正在统筹推进浦东新区“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我们将坚持全程开门做规划,集思广益,通过编制高质量的发展规划把新区“十五五”发展的美好蓝图转化为“施工图”和“实景画”。本次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立信研究院的成功合作,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校地合作、产学研融合的窗口。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亚虹教授就“沪港金融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作专题报告。周亚虹指出,就中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而言,沪港合作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两地金融机构通过合作,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丰富的融资渠道和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上海背靠长三角和整个中国经济,香港具有国际化的金融运作经验和广泛的国际金融网络,两地在人工智能与金融融合方面具有天然的互补优势和广阔的合作空间,协同合作可以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副院长高华声教授以“稳定币全景图”为题,系统阐述了美元稳定币的演进与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冲击影响。他指出,美元稳定币的崛起,构建了一个强化美元霸权的新型全球货币循环体系,其高效、低成本的特性挑战传统支付体系,并推动RWA(现实资产代币化)发展。美元锚定稳定币可能强化美元霸权,或引发全球监管博弈。中国需在防御与创新间平衡,重点是要加强沪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合作,探索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的协同路径,以应对金融数字化浪潮。
我校肖本华研究员分享了浦东新区在沪港金融合作框架下如何强化金融特色功能的思考。他认为“十五五”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加强合作对我国金融强国建设重大,而浦东是沪港金融合作的重要重点。“十五五”时期,浦东应在沪港金融合作框架下强化金融制度性开放、全球资源配置等特色功能,重点在金融基础设施、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推进金融基础设施互联、绿色金融标准协同、金融科技联动发展,充分发挥浦东在金融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上海城市经济学会邓志超副秘书长从离岸金融视角对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在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应推动沪港两地错位发展、相互赋能,采取优化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发展自贸离岸债、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加强金融监管合作等举措,共同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
为助力学校高水平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此次论坛还组织了相关研究生和本科生聆听专家演讲。通过举办此次论坛,不仅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推动了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而且加强了产学研联动,为学校智库机构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松江校区:松江区文翔路2800号       浦东校区:浦东新区上川路995号       徐汇校区:徐汇区中山西路2230号
       CopyRight ©2015-2016       版权所有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联系人:侯瑞宏 17321170311    邮箱:20180144@lixin.edu.cn
      技术支持  上海时光基业软件有限公司